#35 要調理幾次才能好?
林龍鋒 110/10/4
老師常碰到新朋友問一個問題:
請問要幾次才能調理好?
每次都要費唇舌說明,所以,一直想寫篇文章,和大家一次溝通。
先給簡單的答案: 就是「沒有答案」!
啥? 這算甚麼答案?!
主要是,需要調理幾次才能好?是由幾個要素所組成的:
- 損傷嚴重程度?
- 損傷發生多久?
- 患者年紀多大?
- 患者是否具備正確健康觀念、知識?
- 患者是否有強大的意志力願意為自己的健康負責?
- 醫者的功力
- 「好」的定義是甚麼?
老師打個比方,就好像修車廠接到一個陌生電話,問說:「老闆,我的車子壞在路上不能開了,請問要多少錢才能修好?」 這電話中是無法回答的。
以下就請耐心聽老師說明:
老師常說,人會不健康,是因為3個原因:
- 基因遺傳,但這個因素占的比例很小,小到幾乎可以忽略。 (請參考自原醫健康講座#26:遺傳是西方醫學最大的謊言)
- 生活累積,自己生活中累積而來的。 (時間要包含在媽媽肚子裡的時間)
- 歲月老化,一個懂得平時用正確方法維護健康的人,應該可以活到120歲。
我們以一部車子來比喻:
1. 基因遺傳
就等於是設計不良。 這種車子,即便推出上市,也會在短時間內被「大量召回並下市」。
2. 生活累積
這部分會受幾個人的共同行為所影響:
- 在娘胎的部分,是受媽媽的生活所決定,就等於工廠生產品質: 心情如何? 飲食是否健康?
是否常熬夜? 是否有吃西藥? - 出生後長大期間,會受爸媽的影響,就好比是駕駛教練是否教得好: 是否有打疫苗?
是否常看西醫、吃西藥?飲食是否健康? 父母家庭關係是否和諧? - 長大後,則是受自己健康觀念和生活習慣、心理情緒所主宰,就好比車主如何對待車子。
3. 歲月老化
同樣一部車子,給懂車、愛車的主人開,可以用很久,還開的很順暢。
若是遇上「馬路三寶」的主人,那就用不上幾年了。
人體也是啊。
健康重要觀念一:何謂治本,何謂治標?
身體要恢復健康,最重要的是兩件事:
- 要找出生活上真正的病因,由自己來改善(也只有自己能改善)。
- 要找出已經被損壞的系統功能,設法幫助恢復。
所以,老師常說,一個好的醫者,就是做兩件事:
- 幫助患者找出生活上致病的原因,也就是真正的「病因」,教導患者如何改善,斷絕病因。
這部分,才是真正治本,重要性其實占了80%! - 對於已經累積的「病果」,透過辯證論治的程序,採用正確的方案,加以消除。
這部分,是治標,重要性只占20%。
我們打個比方:
有個人家,家裡堆滿了垃圾,蚊蠅蟲鼠孳生,非常不健康。
我們如果不找出垃圾產生堆積的原因,只是幫忙清除垃圾,那麼,即便是清除了,很快的又會堆積起來。
這就是為何,西醫治療癌症,通常會很快再復發的原因。
健康重要觀念二:
何謂扶正祛邪,何謂自癒力?
即便是已經治標又治本了,身體就完全恢復健康了嗎? 那也未必。
剛剛談的治本,是斷絕那些會繼續損傷身體的不良體外環境條件,
而治標,只是消除已經累積的不良體內環境條件,對於身體已經既成的損傷,還是無能為力的。
這些損傷,只能依靠身體的「自癒能力」,自行修復。
我們並沒有辦法像修理房子、修理車子一樣,去「修復」身體的損傷。(西醫的修復,如置換人工關節,看似先進,其實都沒有「修復身體的原件」,而只是拿了一個和身體生化系統不相容的「機械仿冒品」代替一下而已! 這樣的處理方式,用在原件實在損壞極度嚴重的情況,也是無可奈何,不得以的事,但是現在,卻被廣泛運用在眾多原本是可以輕易被調理自癒的患者身上!)
所以,我們的「所謂治療」,都只是幫助身體,排除那些會影響自癒力運作的身體內外環境條件,營造有利於自癒力運作的環境條件,然後,就只能等待身體自己修復。
而要持續調理治療的原因,是在身體自行修復完全之前,必須一直確保內外環境條件沒有惡化。
健康重要觀念三:調理次數的7個指標探討
有了前面的健康觀念,大家就會明白這7個指標的意義。
- 損傷越嚴重,修復的工程就越大,所以需要越久的時間,越多次的調理。
- 時間拖越久,磨損、僵化、廢物堆積、惡性增生等等就越嚴重。
- 年紀越大,身體的自我修復能力也越弱。
- 患者沒有正確的健康觀念,就不明白,治療的工作,自己要負責80%治本的工作。
- 患者若不願拿出意志力,認真執行醫者交代的改善工作,就算華陀在世,也無能為力!
- 醫者的功力很重要,自不待言。 但是,若患者自己沒有正確的健康觀念,又如何能拒絕尋求無良醫生,選擇好中醫呢? (我們在接下來,老師再來寫文章分享自家兄弟姊妹的健康案例時,會有明顯的對比案例)
- 「好」的定義是甚麼? 如果,大家期待,要讓一個7、80歲老人家,原本不良於行的,要能恢復到像20歲年輕人一樣,健步如飛,那是期待過高了,會是個麻煩。
但是,另一個極端是,有些患者認為,只要不痛了,就是好了,就不需要再調理了,卻沒有想到身體要將損傷都修復好,是需要一定時間的,這種患者,也會是個麻煩。
光一個看似簡單的問題,其實,背後卻牽涉著相當廣泛的醫裡、觀念。
所以,無法簡單回答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