# 1 - 9新冠肺炎死亡率是如何計算的?
林龍鋒 110/8/23
對於新冠肺炎,我一直強調以下觀點:
- 新冠肺炎死亡率,比起一般流感,也沒有特別高到哪裡去,不用怕成這樣。
- 之所以死亡率高,都是因為現代醫療體系不會治療,胡搞瞎搞的結果!
- 另外,天然感染死亡率高是因為計算基礎偏差所造成的,所以,相當程度,是被誇大出來的。
今天,我們要特別來論述第3點。
首先,
我要來指出一個「統計學的數據會騙人」的現象。
這個現象,「在基礎科學很難發生」,但是,「在統計學卻是常常發生」。
我在110/7/20那天上網查了,得到以下數據:
再查
我們來看看「兩邊的死亡率」是怎麼計算的?
這樣看來,死亡率相差達30倍!
所以,當臺灣打疫苗死亡的比例,高到這麼恐怖的時候,媒體、官員還在喊,
跟感染的「自然死亡率」相比,這點死亡率實在沒什麼呀,趕快去打(趕快去找死),
不要挑!不要等!
這樣比,公平嗎?
極度的不公平!!!
不公平在哪?
分子、分母,都有問題,
但分母的問題最大!
天然感染死亡率計算的分母,不應該是「確診人數」,而應該是「總體感染人數」,這個,大家應該毫無疑義才對吧?
但是,問題是,沒人可以知道這個「總體感染人數」,除非每天都做一次「全民抗體檢驗」,但這不可能。 所以,人們就只好用「確診人數」來代替,這才得出一個很嚇人的死亡率。 可以嚇得人們即便明知打疫苗有0.166%「喪命的機會」,還是搶破頭要自己去找死!
那麼,這個「確診人數」是怎麼來的?
在今年5月以前的長達一年半疫情期間,是只有生病去醫院的才會被檢測(每天只有檢測不到1000人,確診率約0.4%)
在今年5月,出現所謂防疫破口之後,才開始比較積極的做核酸檢測,開始檢測和確診病患有密切接觸的人(但每天檢測平均也就約2萬人,只占千分之一的總人口,確診率大約2%)。
我們都知道,天然感染的人,絕大多數,人體的免疫系統自然就處理好了,也不會出現症狀,所以就沒有機會接受檢測。 而已經自然好了的人,就算有被檢測,因為病毒量也很小很小,PCR檢測出來也會是陰性,而不會歸類是確診。
而且,我們現在的檢測,是快篩或者是PCR檢測,這是要檢查人身上有沒有還帶著病毒,而且病毒含量還要高到一個標準才會被判定是「陽性、確診」,一旦確診,沒有症狀的就被要求要隔離,有症狀的,就會被收治在特定醫院。
要解除隔離或者出院,要PCR檢測是陰性才行,也就是,身體裡的病毒量要小到低於標準值。
這就告訴我們,一個天然感染已經產生抗體的人,是不會被歸類為「確診人數」的,但是卻是應該計入「總體感染人數」的。
所以,邏輯上,總體感染人數,一定比確診人數,還要多很多很多。
也就是說,當我們用「確診人數」當分母來計算天然感染的死亡率,分母就被縮水很大,死亡率也就會被放大到一個很嚇人的數字。
然而在計算因為打疫苗而死的死亡率,打疫苗人數的分母,卻一個也沒漏掉。
以我的估計,合理來說,天然感染率,應該至少100倍於確診人數。
所以天然感染的死亡率,應該至少要除以100 = 0.0498%,
約是打疫苗死亡率的1/3。
可是,因為實務上不可得知,所以,就被「偷天換日」的以「確診人數」來代替了。
(註:我這個推論,在#1-10英國最新統計數據中,得到證實)
我無法諒解主流醫學的是,連這麼簡單的分析,也從來沒見提到(或者是明知卻故意不提?)
如果沒想到,那是愚蠢! 就不配備稱為專業。
如果知道而故意不讓民眾知情,那就是居心險惡! 是應該被以公共危險罪論罪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