# 2 - 4論矽谷李宗恩中醫師治新冠肺炎

2021-09-28

林龍鋒 110/5/22

這陣子,因為台灣疫情迅速爆發,大家人心惶惶,如何預防、治療,成為大家在家研習的重點。 而中藥的方子,一下子又成為網路討論的熱點。

但是,因為「治病需要辨證論治、隨證應用的本質」,所以各地傳來的「有效方子」,差異很大。
這對不懂醫理藥理的民眾,特別是深受西醫思維影響的現代大眾,自然是霧裡看花,無所適從。


從這次群組裡有群友傳來矽谷李宗恩醫師的

「新冠肺炎的中醫救治及釋疑」https://andylee.pro/wp/?p=7660

「連花清瘟」抗新冠病毒?https://andylee.pro/wp/?p=7775

裡提到的3種觀點,和我平時所闡述的,是完全一致的:

  1. 病情發展是一種進程,不同時間點的用藥,必須不同。
  2. 病情除了病毒,還受個人體質,當地環境的影響,用藥也必須不同。
  3. 西藥幾乎都是以破壞身體免疫力為代價來消除症狀,中藥則剛好相反,所以中西藥併用,剛好就拖累了中藥的功效了。 而大陸鍾南山院士以西醫思維來研究中藥,表面上看是在推廣中藥,長期,其實是剛好在消滅中藥於無形。

前面兩點,我在#3-2、#3-3兩篇,已經有詳細論述和舉例,現在,就第三點來加以補充。
就以鍾南山院士提出的,「連花清瘟」,和台灣中藥國家隊所提出的「清冠一號」,裡面都是以寒涼藥材為主,就犯了西醫思維的兩種毛病:

  1. 希望以一種配方來通治所有的病人。
  2. 純以西醫「消炎」的觀念在研發中藥方子。

這實在是因為現代人普遍受西方教育,誤認為西醫是科學、先進、速效的緣故。


就中醫觀點,「發炎」是身體的療癒機制,而且是非常重要的手段。
它固然會造成患者的不適,但那是必要的。 就好像房子失火了,消防隊來灑水滅火,這過程絕對不會舒服的,不但弄濕了所有家當,有時候還要主動拆房子來阻斷火勢蔓延。

古中醫中藥典籍中,常見的清熱解毒、去瘀消腫這類的功效描述,
和現代西醫的消炎概念是完全不同的:

  1. 西醫的消炎概念,是認為身體的免疫系統失靈了,衝過頭了,所以必須「抑制免疫系統」。
    這波疫情最常聽到的名詞,就是病人死於「免疫風暴」。 所以,就研發各種不計代價壓抑免疫系統的治療藥物,類固醇就是其中的代表作!
  2. 中醫則完全相反,它認為「區區病毒,為何值得免疫系統必須這麼努力奮戰呢?」,一定是有甚麼因素造成的,只要找出這些因素,幫助消除這些因素,免疫系統就可以輕易戰勝,自然就會撤兵(消炎消腫了)。

我再以軍隊作戰來解釋,就以「去瘀消腫」4個字來說明:

我們明明很強的部隊,為何必須和來犯敵軍戰的這麼辛苦? 吵的我們的百姓都不得安寧,甚至有時候還要和百姓搶糧?

西醫的做法就是,直接處罰部隊,叫你不要那麼賣力抵抗。部隊不抵抗,雖然暫時看似平靜,但敵軍卻趁機坐大,這也是為何西醫治病,短期看似有速效,但長期幾乎都是越治越嚴重!

中醫則相反,它認為必然有甚麼事不對勁,一查,原來是道路阻塞,部隊缺乏補給,才要打得那麼辛苦,所以就打通道路(去瘀),補給一順暢,部隊很快消滅敵軍,戰爭也就很快結束了(消腫)。


再來一般民眾會很搞不清,到底是要用寒涼的藥? 還是溫熱的藥?
事實上現在中醫界自己也爭論不休的是,
到底「 經方派」有效,還是「時方派」有效?

一般不熟悉中醫中藥的民眾,哪會知道甚麼派別?! 因為剛好可以藉此來教育大眾,一個很重要的概念,所以,我就來跟大家解釋解釋。

這個概念就是,會讓人生病的「微生物」,分為兩大類:

一種叫做「病毒」,另一種叫做「細菌」。
這兩種微生物,差異極大,大到「細菌是生物」,而「病毒不是生物」!
主要是因為「生物」有一個定義:要能夠「自我繁殖」。

細菌因為可以自我繁殖,所以屬於生物。 病毒雖然也「可以繁殖」,但是卻「不能自我繁殖」,而必須侵入別的生物細胞,藉著宿主的細胞分裂,來帶著自己分裂,從而達到繁殖後代的目的。 因此,病毒也被稱為「介於生物、無生物之間」。 所以,病毒結構比細菌簡單許多,體積通常也比細菌小很多。

可以自我繁殖的細菌,攻擊力當然要比病毒強大許多! 所以,歷史上造成人類大量死亡有名的傳染病,如中古歐洲的黑死病是由鼠疫桿菌所引起,霍亂、破傷風,也是。 感冒、天花、狂犬病、小兒麻痺等,則是由病毒引起的。
病毒引起的疫病,其實殺傷力都不高,除非,是在人類因為戰爭、飢餓,引起自體免疫力普遍大幅降低的情況下,譬如一次大戰時的「西班牙流感」

  • 病毒因為結構簡單,所以不耐熱,同時因為需要借助宿主生物來繁殖,就必須利用冬季,氣溫低、乾燥,宿主免疫力下降的時機,所以,就會在燥冷的冬季大流行。
  • 細菌則剛好相反,它比較耐熱,而且,因為可以自我繁殖,剛好利用夏季這種萬物增長,營養充分的時機,趕快來繁殖,所以往往就在溼熱的夏季大流行。


中藥的藥方發展,簡單的分,主要有3個階段:

  1. 單方發展 起自神農嚐百草,至明朝李時珍的「本草綱目」集大成。
  2. 經方時代 今稱所謂「經方」,主要是指東漢時「醫聖」張仲景所著「傷寒雜病論」裡的配方。 張仲景生於東漢末年,距今約1900年。
  3. 溫病時代今稱所謂「時方」,大抵包含明清至今所研發的方劑,主要以清朝吳鞠通所著「溫病條辨」為代表,又稱「溫病派」。 因為時間很接近現代,甚至也包含近代才研發的藥方,如清冠一號,所以稱為「時方」。

個人認為,我們實在不必爭論是經方好,還是時方好,其實是各有所長。
這麼說,中華文明,在宋朝以前,都集中在北方黃河流域,氣候乾冷,疫病自然以病毒類為多,所以才有張仲景的「傷寒論」
及至南宋以後,文明中心南移到長江流域,氣候濕熱,疫病自然以細菌類為多,稱之為「溫病」,故需要在傷寒論的經方之外,再研發針對細菌性疫病的方子。

而當我們了解病毒怕熱,細菌怕冷的屬性,就自然會明白,為何在「傷寒論」中的方子,多以溫熱藥材為主體;而在「溫病調辨」中的方子,則大大的增加寒涼藥材的運用。

但是,不論人體是先受到細菌或是病毒的攻擊,如果產生嚴重症狀,那就代表身體的免疫力降低了,那麼,另外一個也會順勢坐大的。 而當病人同時有熱症和寒症,那治療上就要複雜許多了。

不論是經方或時方,使用時都必須明白中醫的醫理和用藥原理,才能有效。 但是,傷寒論的方子,每個方都有載明入甚麼經絡,功效、適應證、變化方等,都有條理分明的論述,比較容易精準運用。 因此,有些人,就特別推崇「經方」

這是個人淺見,提供給大家參考。 希望在疫情期間,能夠幫助大家有效的理解很多從手機傳來的資訊。 但是,短短文章,能夠論述的還是有限,所以,老師正緊急將7堂健康課程,拍攝製作成網路教學影片,希望能夠帶領大家入門學習中醫。